1.品牌背書是什么

品牌背書是指某一品牌要素以某種方式出現在包裝、標號或者產品外觀上,但不直接作為品牌名稱的一部分。通常,這一特殊的品牌要素是公司的品牌或標識。品牌背書戰略在公司或企業品牌間形成了最大的距離,這樣,公司或家族品牌聯想與新產品的關系降到最小,同時,負面的反饋影響也降到最低。
2.營銷個人品牌三步伐
1)企業的品牌力決定個人的品牌力
企業品牌與個人品牌是根與樹的關系。根深了,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因此,企業的品牌力高低從一個層面上來講可以決定個人品牌力的高低。從大企業走出來的營銷人,往往比從中小型企業里走出來的營銷人更“值錢”,更有威懾力、震撼力。
2)個人品牌價值取決于位置和高度
個人品牌張力的大與小,取決于營銷人在企業的職位高低與個人戰略發展高度。職位越高,眼光越高,其個人品牌力也越大。在“屁股決定腦袋”的今天,“屁股”同樣也決定了個人品牌力的大小。
3)個人品牌有時只有走出去才會升值
個人品牌積累到一定高度,只有走出去才能彰顯個人價值。個人品牌這粒“種子”只有放在合適的“土壤”里,其價值才會得到最大限度地張揚。比如,從大企業跳槽到中小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不僅職位上升,而且身價倍增。
3.品牌背書有哪些形式
1)國家背書
在國際市場上,當消費者提及某一個國家時,總會想起某一個大類的產品。例如瑞士鐘表、法國香水、法國葡萄酒、意大利皮鞋、德國轎車、德國啤酒、日本電器和美國電腦等等。國家品牌在為本國某一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散發誘人的品牌魅力提供背書。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國家品牌效應”?因為他們都是所在行業的國際規則制定者。此外,某些國家總是在生產某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或者相對優勢,這些優勢具體表現在自然地理環境,工藝、科學技術或者勞動力成本等方面,某國企業可以利用前三種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卓越的國家品牌形象(例如法國的葡萄酒和瑞士的鐘表業等),而為本國其他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原產地國的“佐證”,使得本國該類產品都籠罩在國家品牌的光環之下。這個時候,國家作為一個品牌載體,為本國企業進入全球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說服力。
而在家電和紡織等多個行業,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世界第一”的產量,但卻不具有突出的國家品牌形象,這也是中國品牌面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過渡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不過,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行業當中,其領頭羊且歷史比同仁堂還悠久的“老字號”貴州同濟堂,其探尋國際醫藥行業認同之路的思路和模式日益清晰——中藥進入世界市場,本是中國的需要,而在擺脫傳統中醫藥領域的“打包代理”銷售體系取而代之建立完善的直營專營渠道之后,同濟堂開始了通過國際資本市場以爭奪國際行業話語權的競逐:2007年作為中國本土第一家中成藥企業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這是同濟堂給同行傳遞的一個國家營銷的信號。不過,在整體上國內制藥企業仍然分散嚴重,今后5—10年將是企業并購的最佳時機。
2)企業家背書
在商業社會里,企業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可以代表某個企業或品牌的靈魂,他們或者以商業“巨擘”的身份出現,或者以娛樂明星的面目示人,來宣揚商業理念和人生價值觀念,抓住媒體和大眾的眼球。
一種企業家由于其在卓越遠見、創新精神和科學領導力方面的突出表現,使得其在商業社會甚至公眾心目中形成了強大的個體企業家形象。例如ibm的郭士納、微軟的比爾·蓋茨、通用的杰克·韋爾奇、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柳傳志等。這些企業家利用各種商業或者慈善場合,通過傳經論道來與商業同仁分享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鮮明的企業家品牌背后,人們想到的是值得信賴的企業品牌。
另一種企業家,運用其之于企業品牌知名度的“40%效應”,將自己包裝成娛樂化的個人品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這些企業家已經成為企業品牌的代言人。例如潘石屹,聲稱自己就是“soho的ci”。因為,從蓋房子到做節目主持、出書、撰寫博客、出演電影,甚至作客“超女”,潘石屹把睿智和幽默帶給公眾快樂的同時,將soho公司的品牌營銷于無形之中。
無論如何,這些企業家通過成就自身的個人品牌,在各種場合中傳遞給受眾正面的豐富聯想,最終,受眾還是會將對于企業家個人品牌的信任與關注轉移到企業品牌本身,增加了企業品牌的認知度。善于塑造和傳播健康積極的企業家個人品牌形象,能為企業的品牌起到“添磚加瓦”的背書作用。
品牌為了增強其在市場上的承諾強度,通常還會借用第三方的信譽,然后第三方以一種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來對原先品牌的消費承諾作出再一次的確認和肯定。這種品牌營銷策略,我們稱其為“品牌背書”(brandendorsement)。通過品牌背書,被背書品牌從而達到對于消費者先前承諾的再度強化,并與消費者建立一種可持續的、可信任的品牌關聯。